查看原文
其他

那位在人民大会堂“卖土豆”的院士,最近又刷屏了!

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时代楷模发布厅 Author 时代楷模发布厅

  云南共青团

云岭青年“三有”(有用、有料、有趣)干货聚集地




大家还记得2018年3月,
那个曾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
吆喝“卖”土豆的全国人大代表吗?


他就是
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、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

朱有勇



昨天,云团团又被他刷屏了

中央宣传部昨天在北京

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

授予他“时代楷模”称号


朱有勇在“时代楷模”发布仪式上领取奖章和证书(11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 金良快 摄


“时代楷模”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《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“时代楷模”称号的决定》,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


多年来
他始终扎根边疆
深入村村寨寨,跑遍田间地头
头戴草帽手持镰刀
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!

朱有勇的网友热议焦点 赵家琦制图


视频来源:新华社


NO.1
农家子弟突破世界粮食难题!


1955年,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一个普通农户家庭,从小他就在寨子里奔跑,跟小伙伴一起抓鱼、摸虾,跟着父母耕田、坝地,插秧、收稻!

高中毕业的朱有勇下乡成为知青,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日子,他愈发体会到农作物病虫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,
尤其是每年稻瘟病发作时,短短几天时间水稻死一大片,老百姓急得一天打两遍农药!
1977年,朱有勇参加了高考,他拿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看到农业两个字朱有勇犯起了嘀咕:已经当了22年农民,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还要学种地。
朱有勇硬着头皮上了大学,在当时,恐怕任凭谁也不敢想,这个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,后来不仅当上了大学校长,还成为了院士!
大学时代的朱有勇
朱有勇在读研究生期间,
有一次,导师问了他一个问题:“回顾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,依赖农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00年,过去没有农药的时候,是怎么控制病虫害的?
朱有勇一时竟哑口无言,正是这个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彻底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,
更改变了他的一生。
上世纪80年代,当时全世界范围内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靠农药。那时,人类对农药危害健康、污染环境的认识不够,加上农药效果实在是立竿见影,国内国外同行们都在研究各种新型农药,几乎很少有人探索,除农药之外控制病虫害的方法。


朱有勇主动坐到了冷板凳上,他选择了一条最难走、也是最难出成果的路: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,不使用农药,就能帮农民把病害控制下来?当时,恰逢云南大范围出现稻瘟病,该病一旦流行,
就会造成大幅减产、甚至绝收。


朱有勇下定决心,从解决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入手!
1986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:在一块农田里面,杂交稻和糯稻种在一起,糯稻就没有稻瘟病。
眼前这一幕让朱有勇欣喜若狂。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,就有可能不用农药防治稻瘟病?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?它的原理是什么?
当时,才36岁的朱有勇迫切想得到答案,他设置了一块几十平米的试验田,希望可以重现这种模式。但是,他在这块试验田整整种了7年,这种现象一直没有被稳定地重现出来。
1996年,朱有勇带着萦绕心头10年的困惑,远赴悉尼大学留学,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,从基因层面探索水稻抗性基因分布规律。

两年后,完成研究的朱有勇,谢绝了悉尼大学的挽留,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。提起这件事,朱有勇说:“宾馆再好不是家。国外条件再优越,也是为他人做事。我能回到祖国,为自己的家乡做事,比什么都有意义。
在留学的过程中,朱有勇意识到生态试验至少要扩大到100亩以上才有可能找到答案!为了重现这个实验,
他跑遍了云南省内62个县,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问题。虽然过程辛苦,但为了早点破解心中的难题,他还是充满了干劲。
那些年,朱有勇最爱穿短裤和塑料鞋,常常是把塑料鞋一脱就直接下田,几乎一整天待在田里,从早到晚边观察边记录,晚上再仔仔细细把数据誊抄下来。

2000年,朱有勇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,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他的这一重大研究作为封面文章,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《自然》上。

凭借着为国际粮食安全作出的突出贡献,2004年,还不到50岁的他就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国际稻米研究一等奖。

当年,国际上只有两位科学家获此大奖,朱有勇就是其中之一。
这位从中国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子弟,终于靠着长达20多年对冷门领域的研究,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植物病理学家,为人类的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!
NO.2
“作为院士,没让老百姓享受到你的成果,这就是失职!
2011年,已经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朱有勇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在外人眼里,这恐怕就是人生的巅峰了。
然而,在荣耀等身的时刻,朱有勇又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,他向组织提出: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!“行政管理很重要,但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,放到科研上!”
他说 :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。所以农民需要什么,
我就研究什么!
2015年,已经60岁的朱有勇,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,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。刚接到扶贫任务时,朱有勇的心里很犹豫,60岁,已经算得上一个老人了,扶贫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
可当朱有勇带着博士生,整整开了14个小时的车,来到这个距离昆明600公里、位于西南边境的贫困山村时,还是被眼前看到的一切震惊了!


一进村子就是一股臭气,猪屎、牛粪、肥料、茅草,到处都是,
水杯、炊具上落满了苍蝇。
人们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、茅草屋,一张床、几袋玉米、一口铁锅、一个煤炉,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。

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,这意味着人均月收入竟然还不足100元!
朱有勇心里五味杂陈,
他实在是不敢相信,
怎么可能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,可另一番景象和数据,让这位老院士顿时难过无比!
这里离西双版纳很近,属于美丽的热带雨林区,水资源、光照资源、土地资源极为丰富,每家都有10亩以上的土地,还有20亩以上的林地!

如此富饶的土地上生存着如此穷困的人口,朱有勇心里顿时压着一股难以言表的痛!
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:“这里这么穷,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,没有真正的来为老百姓做些事情!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,
作为院士,这就是失职!

这次考察之后,朱有勇不再犹豫。2016年春,他与团队人员选择了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村作为试点,长期驻扎下来。然而,随着工作的深入,各种难题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朱有勇的面前……
蒿枝坝村的村民都是“直过民族”拉祜族,他们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。

他们不会说汉语,
文化水平也很低,
尤其冬天农闲时,太阳在哪里,哪里就聚着一圈人,晒太阳、聊天!
朱有勇明白,这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,扶贫要扶智,更要先扶志!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,他要求团队都换上迷彩服和迷彩鞋,用拉祜话跟村民打招呼,买上酒和菜,跟老乡们一起大口吃肉、大碗喝酒。

朱有勇更是不怕辛苦,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、拄着棍子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。村民们更不解的是,
这个姓朱的院士,总是带着一群人扛着锄头满山遍野去挖土干什么?
朱有勇实际上是在为村民选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土地。他发现澜沧县冬天雨水少,
也没有霜冻,很适合老百姓在冬季闲置的农田上,种植自己研究的冬季马铃薯。
冬季马铃薯是见效最快的,11月播种、2月份收获时正值过年,在全中国没有新鲜的马铃薯时,
澜沧县就可以成为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区之一,不愁没销路、更不愁卖一个高价钱。
“扶贫是一步步来的,有人配合,也有不配合的,要反复做工作。”朱有勇曾苦笑着说,“这比发SCI可要难多了。”
为了打动村民,朱有勇用了最笨的办法:在村里租了一块地,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。
文中提及的土豆学名为马铃薯


老百姓很好奇,这些城里人竟然在地里干起了农活,转眼三个多月过去,
土豆采挖的时候,农民从来没见过土豆能长出这么多,个头儿这么大!
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,
这个季节的土豆价格最好,一公斤能卖三块多,一亩地就能纯赚5000块钱,
种一亩就能脱贫,种两亩就能奔小康!

老百姓这下明白了,原来这“院士”就是“财神”啊!
NO.3
在两会上吆喝卖土豆,价值10亿专利免费给村民! 2017年,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起了马铃薯种植培训班。
62岁的朱有勇,常常是俯下身、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马铃薯。
怎样切种块、消毒,如何挖沟起垄、浇水施肥……


马正发是冬季马铃薯班的第一届学员。2018年,他种了十亩冬季马铃薯,让他兴奋不已的是,这一个冬天,10亩地的收成竟然卖了7万元,对于这里的老百姓来说,这真的是一笔巨款!


今年,马正发要把20亩地,
全部种上冬季马铃薯,他心里盘算着,最少也能赚10万。
三个月就富了的马正发,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,村里33户人家,有31户都跟着种了冬季马铃薯。

文中提及的土豆学名为马铃薯
老百姓的马铃薯丰收了,朱有勇又身先士卒,只要有机会,就不遗余力地“吆喝”起来。
2018年3月,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,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,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,向全国的媒体展示。

朱有勇带着澜沧冬季马铃薯进了人民大会堂


那一天,朱有勇举着一颗2公斤的土豆,
脸上掩饰不住激动和自豪。
他兴奋地说: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。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,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。
就在朱有勇两会直播卖土豆时,几十辆卡车正在云南澜沧准备出发。60个小时后,一盘盘醋溜土豆丝就出现在了北京各大饭馆的餐桌之上。
马铃薯盘活了冬闲田,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来,可朱有勇又“盘算”起了这里广袤的松林!


在朱有勇众多的科研技术中,有一项“林下种植三七”的技术,这项技术可以不用一颗农药,就解决三七容易生病,无法连续种植多年的难题。
三七是名贵中药材,
尤其是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市场价格很高,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高价,
要买他的这项技术,却被他严词拒绝了。

可朱有勇几乎没有多想,
 就决定把这项耗尽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,这项价值数亿元的巨大财富,
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!
当时,朱有勇的这个决定,
让很多人非常不理解,团队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。为此,朱有勇专门开了一个会,几乎是掏心掏肺地对所有人说:
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“俸禄”,
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?
从那天起,朱有勇定下了一个规矩,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!
朱有勇带领农民种植林下三七
朱有勇常常说:我自己是农民出身,我也一直是一个农民。
跟金钱与地位比起来,
让农民从科研成果中受益,就是他最大的心愿。
NO.4
收1500个农民当学生,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!
前几天,#院士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#的话题在网上引发关注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纷纷报道。 

在网络刷屏的这位院士,就是朱有勇!
为了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,
朱有勇决定开办技能培训班,由院士专家亲自给老百姓上课,
手把手地现场演示,手把手地在农田里教学。

▲朱有勇给学员们上课(摄影:孙伟)


朱院士招生的门槛只要求一个条件:想不想致富?他的培训班不仅不收费,还管吃管住免费发迷彩服和胶鞋。
他要求上课的学员必须参加军训,克服因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。他和学员们一起吃、一起住,在田间指导种植时,一块儿犁地、播种、收获。

 除了冬季马铃薯、林下三七,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、茶叶种植、林业班、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,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。学员们甚至开心地说:咱天天跟在博士的身后学习,咱也都是“博士后”啦!
有人问,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?朱有勇摆摆手,笑着说:“这些老乡比大学生、研究生学得认真,我搞了一辈子农业,来扶贫就都用上了,看着自己科研成果长得漫山遍野,看着乡亲们富了、笑了,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、真的满足!”
今年11月,为了帮这些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,朱有勇又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一起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,帮助农民把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卖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里。

▲来自澜沧全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正在参加农村电商班课程的学习。(摄影:孙伟)


从朱有勇驻村扶贫那天起,到今天整整4个年头了,如今,他已经成为澜沧寨子的一员。
朱有勇有些得意地对记者说:现在我每天早上出去跑步,村里的狗也不冲我乱叫了,有时候还有几个狗狗尾随着我一起跑。


最让朱有勇温暖的是,每天晨跑回来,他的门上总是挂着煮熟的鸡蛋、玉米、红薯等早点。
他感动地说:我受到这样的厚待,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,把我们的技术好好教给他们,让他们富起来,日子好起来,回报他们的爱!

放在四年前谁敢相信,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年过60的专家,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一片片闲置田变成了绿水青山,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一座座篱笆房变成了砖瓦房,一条条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,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和蔬菜;
家家户户添置了淋浴、买了三轮车,有的人家甚至开上了小汽车,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到了寨子里。


一组组跳动的数据,一幅幅变化的照片,一张张幸福的笑脸,这背后凝聚着他踏遍泥土的脚印,一次次弯下腰背、曲下双腿的艰辛!

身上有土、脚下有泥!
朱有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
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场上,
还有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,
他们把汗水洒在了田野,把论文写在了大地!

在此,让我们

向朱有勇院士

和千千万万扎根农村

付出艰辛与汗水的科技工作者点赞致敬!

谢谢你们,你们辛苦了!


校 审丨木 马

编 辑丨初 二 

投稿邮箱丨qccynmtzx@163.com

来 源丨云南扶贫热线微信公众号、新华网、时代楷模发布厅微博、人民网、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、云南日报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